參加左香港史學會同商務書局聯辦既講座,今次主題係消失了的最後市區圍村-衙前圍村,講者係蘇萬興
首先講既係由香港歷史開始,由八國聯軍講到火燒圓明園之後既北京條約去解釋番衙前圍因係界限街以北,所以不在割讓範圍,之後再講到新九龍同新界既由來同畫分方式,而衙前圍當時屬於新九龍範圍,所以就無左新界原居民既權益,即丁權亦都無埋(以茶果巔既界石劃分,有關既地方可以refer去四月所參加過既鯉魚門歷史導賞團有講及)
再講呢就到十三鄉同七約既來源,當時(1953&1954)因石峽尾同大坑東大火,所以就開始興建臨屋同七層樓,因而開始收地重新發展,由竹園鄉開始收地,但賠償太少,所以就由當時既九龍十鄉(沙埔,衙前圍,竹園,大磡,元嶺,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成立左九龍十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之後加入埋鯉魚門,茶果嶺,茜草灣成為十三鄉同港英政府要求合理賠償
據蘇sir講,當時既竹園範圍非常大,真係有非常多竹樹,所以先叫竹園,而且竹園既水流會流入莆崗村,當時莆崗村就林氏(即天后林默娘既後人),到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就開始係彩虹道興建水渠,用黎擴大機場同防水,所以水渠內既地方全部都係機場範圍,因此全部被拆(同時有沙地園,隔坑村,馬頭涌,珓杯石,瓦窯頭,?前村,大磡村),咁因要安置村民就開左模範村,但因地方有限要抽籤決定,如果抽唔中,就屋都無埋,到左1945年日軍投降,政府就係水渠以內發展工業區,名為新蒲崗,而舊有既莆崗村,除左得條莆崗村道依個街名就只剩番林氏係竹園既祖墳(即黃大仙入而既墳)
而其他地方,主要都係一d工場同耕種養豬等等,而且交通不便,只有彩虹道係主要通道,而且因同機場跑道形成交叉形,所以有飛機升降就要停車比飛機通過,地點即係現時既爵祿街(原名為著陸街)
聽番起真係幾有趣而且發覺真係無咩村落仲係度,反而只係街名又或者係地方名,條村已經唔見左了(聽講竹園村既竹園鄉仲有剪布石,不過忘記左蘇sir講既地方係邊度了)
講番衙前圍村,主要由吳,陳,李所創立,由北宋末年逃難開始,由於附近有官富場,而且設有衙署,所以認為衙前村個名就係咁黎,而村內既天后廟係由吳氏1354年所建,有相當歷史,但當時仍未有圍牆,後到16世紀,因近海所以易受寇盜之擾,因此就起左城牆變成左衙前圍,城牆1570所建聽講由賴布衣睇過,後因遷海令,所以圍村無晒人,到遷海令取消,只得番12人返村,後來重建衙前圍用左成50年先整番好條村,所以門口寫有慶有餘圍(出自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即慶幸餘下居民遷回之意)
至於衙前圍村無被清拆,原因係當時衙前圍既鄉長吳渭池曾任海員所以識日文,所以佢就代表全村去同日軍交涉同爭取食物,之後日軍清拆村落起機場,只得番吳所在既衙前圍村仍保留(村民幫手起機場),其他全部拆毀,蘇sir仲分享左幾張手劃地圖,由老村民所以記憶所畫,而且原來圍住機場既大水渠某d石係由九龍寨城既大麻石所起,而衙前圍既護城河同四角炮樓亦被清拆,但就起左一個風雨亭即現鄉委會既辦事處,原本既村屋門口向內但之後就改左向圍牆外,原來既護城改名為西邊街南邊街同北邊街,成為現今唯一一個係市區內既圍村落,而所舉行既七約太平清醮,亦算係少數市區內既舉行地點,其他多為新界村落,之後2011年既重建計劃,已經大致完成,主要保番天后宮同門口既中軸線,有八間古宅保留
[17/04/13]
Photo Link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